壓鑄脫模劑的概念及應用,壓力鑄造(簡稱壓鑄)是一種金屬鑄造工藝,其特征是將熔融合金在高壓、高速條件下填充模具型腔,並在高壓下冷卻成型,具有生產效率高、生產流程短、鑄件光潔度和強度較高、加工餘量少、節約金屬材料等工藝特點。
壓鑄件的應用範圍很廣,涉及相當多的產品領域和工業門類,主要作用是幫助金屬壓鑄產品能夠從模具中取出,並且使產品保持完整性和後加工性。在壓鑄過程中,脫模劑起到三個方麵作用:
(1)在金屬液壓射前,先均勻分布在型腔表麵,從而在模具和金屬液之間形成一層隔離膜,使型腔免受熔融金屬液的直接衝刷。
(2)在壓鑄過程中,有助於金屬液進入型腔,使充型完好。
(3)鑄件成形後能使其易於脫模。
二、作用機理:
脫模劑與模具表麵可以產生非極性或極性物理吸附膜,化學吸附膜及化學反應膜。當脫模劑中沒有極性分子時,脫模劑隻能在模具表麵產生非極性物理吸附膜;反之則產生極性物理吸附膜。
圖片後者的強度要大於非極性物理吸附膜。當脫模劑組分中的原子與模具表麵的原子可使用共同的電子時,就會在模具表麵產生化學吸附膜。其強度又高於極性物理吸附膜。在一定的接觸壓力和溫度下,脫模劑中的極壓劑也可能與模具表麵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化學反應膜。它的強度又大於化學吸附膜。
一般說來,脫模劑的吸附膜強度越高,防止粘模的效果越好。因此根據不同的壓鑄件,選擇相應的脫模劑以形成高強度的吸附膜是非常重要的。
壓鑄脫模劑的分類與組成:
壓鑄脫模劑按其性能特點可分為油基、粉基和水基脫模劑。從最初的油基脫模劑發展到水基脫模劑,再到粉狀脫模劑經曆了相當長的過程。油基脫模劑的基本組成成分為油和石墨,潤滑性好,能夠滿足當時的生產需要,但使用時煙霧大,汙染環境,危害工人健康,同時也火災方麵的隱患,現在已逐漸被淘汰。粉基脫模劑主要是以蠟為原料,附著在壓室及型腔表麵,因模具溫度而使其溶化,產生潤滑作用。基本組成成分有鋯英石、雲母、滑石粉和石墨、微晶蠟等。
水基脫模劑目前在壓鑄脫模劑市場占據重要地位,其組成至少應由基礎材料、乳化劑和水構成。基礎材料為油、脂、蠟、矽酮和聚合物,被認為是有效成分,最終發揮潤滑脫模作用。水為載體,使用時可用水稀釋十幾倍至上百倍,一般占 95 %以上。乳化劑將有效成分以極細致的顆粒均勻分散於水相,形成穩定的乳液。除此之外,還有極壓添加劑、防黴劑、防鏽劑等組分。